点亮西藏的“黄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体育APP下载小洪们”
2025-09-16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APP下载
沿着318国道行驶,在位于四川巴塘县与西藏芒康县交界的华电金上巴塘水电站旁,人们会看到汹涌的金沙江干流在这里拐出一个巨大圆弧,刚刚经过大坝倾泻而出的水流,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温顺,缓缓流向下游。
8月15日一大早,赶到江面一侧高山上的黄小洪似乎对这样的壮阔景象早已习惯,下车简单收拾后,便戴好安全帽,启动无人机,开始巡视附近的工地与周边铁塔。
今年36岁的黄小洪是国网西藏电建公司输电施工一分公司副经理,入藏工作14年以来,先后经历20多个标段累计1200多公里的电网建设工作,2020年更亲身参与了被称为西藏第四条“电力天路”的阿里联网工程的建设,见证了西藏统一电网及大电网对全区74个县(区、市)与主要乡镇全覆盖的实现。
尽管已经参加过很多建设,但这次项目的铁塔却是黄小洪入藏工作以来装的最大的铁塔,最高的塔有119.3米,最重达240多吨,最小的也有100吨。“基坑最大直径2.6米,深16米,一眼望下去就和悬崖一样。”黄小洪说。
由于长期在西藏野外工作,黄小洪的皮肤被晒成了古铜色。黄小洪的老家在重庆梁平,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和两名同学一起来到西藏。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那时候不知道高原是个什么概念。来了以后也没什么(高原)反应。”黄小洪说。
刚参加工作时,直率的性格让黄小洪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作为一个连“领导职务高低都分不清”的大学生,他在专业问题上从不避讳。“我大学学的就是电力专业,工作中碰到问题,只要我觉得对,就要讲出来,也不管身边的人是不是领导。”他说。
那时候,师傅还给了他个“问题少年”的称号。“这不是说我思想有问题,而是我对很多东西都有自己的理解,问的问题比较多。”黄小洪解释说。
幸运的是,黄小洪的领导和师傅对这个“没大没小”的年轻人满是尊重,遇到问题也允许他参与探讨。“他们如果认为不行,就会讲出原因,如果我还有意见也会坦率地讲出来顾虑。”黄小洪回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快速在岗位上成长起来。
不过,他也会遇到“被折腾”的经历。项目现场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黄小洪就找师傅商量对策,对方听完就叫他再去现场看看。那段时间,为了解决问题,他每天早上6点左右就起床,背上仪器就往山上的施工现场赶,回来后再将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案反馈给师傅,可师傅叫他再考虑考虑,如此反复了3遍,才找到解决办法。
后来,黄小洪才知道,当时师傅早就想出了解决方案,就是在故意“折腾”他。“想要真正搞技术,就是要去折腾,一定要钻牛角尖。”黄小洪回忆师傅的解释说。
在同事眼中,黄小洪不仅喜欢动脑筋,还很勤奋。“他体力特别好,有时候我们一起去野外施工,他总是最先出发并且跑在最前面。”他的同事普加布说。
黄小洪告诉记者,刚参加工作时,最辛苦的就是去野外复测,“要将设计规划的每个地方都重新跑一遍,查看是否有问题”。那时候,他们每天早上会去当地开门最早的早餐店,赶去吃第一笼包子,吃完就直接上山,中午就在山上靠带的干粮充饥,就这样干到太阳下山,他们才返回。
“当时想得更多的就是多学点东西。”黄小洪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努力对得起家人,也对得起自己。“我不想老了以后带孙子的时候,只能带着孩子数星星,而没有励志的故事讲给他听。”他说。
黄小洪的付出也确实让他快速成长,后来他从技术员成长为当时较为年轻的一名项目经理。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间,西藏电网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电网迈入“超高压大电网时代”。2011年到2018年,相继建成的3条“电力天路”──青藏、川藏、藏中电力联网工程,实现了西藏电网与四川、青海和全国电网的联网,使西藏电网迈入500千伏超高压大电网时代,极大解决了西藏电网长期以来的缺电矛盾。
2019年9月,阿里联网工程开工建设。在当时,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最难、最具挑战性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承载着的,是结束阿里地区孤网运行历史,从根本上解决阿里地区缺电问题的重要使命。
当时,作为国网西藏电建公司施工管理部专责的黄小洪和团队承担了阿里联网工程包13的建设任务。其中,位于沼泽地、建设情况复杂的铁塔就在包13。
那段时间,黄小洪格外紧张,“绝不能因为我们剩余的这两个铁塔耽误进度。”他说,由于铁塔要穿越沼泽地,他们还面临着必须抓住冬季建设“窗口期”的处境。“冬天冻土承载力好,施工车辆进入方便,对周围环境的扰动也能降到最低。”
黄小洪回忆,阿里冬季气温大概零下30多摄氏度,有时机械设备都启动不了。因此,团队遇到的困难之一就是如何给挖掘的基坑保温。“如果不做好保温,基坑里会再次冻实。在这种条件下,浇筑的底板很可能会在夏季冻土解冻后产生空洞,影响铁塔的稳定性和承载力。”为此,他们只能给基坑盖上被子,里面放置电暖器,精心保护起来。
为了让铁塔更加稳固,项目规划还要对铁塔底部进行螺旋锚施工,即把巨大的螺丝钉转进土里稳固铁塔。“相当于让铁塔在地底生出根来。”黄小洪解释,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一把“大螺丝刀”。经历多次论证后,黄小洪想到用液压马达来完成,“不同于电动马达,液压马达扭力大但转速慢,能保证螺丝顺利进入地下”。
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沼泽地里的铁塔如期完工,进而保证了整个工程的顺利完工。2020年12月4日,全长1600公里的阿里联网工程建成投运,工程沿线万农牧民用上了安全可靠的“大网电”。
黄小洪告诉记者,阿里联网工程投运后,自己曾再次到过阿里。他发现,与他2014年第一次到这里相比,家家户户再也不用依靠发电机取电。“满大街的发电机不见了,街道上变亮了也变安静了。”
这么多年,每次出差路过自己建设过的铁塔,黄小洪总会上前去看一看。“看到那些铁塔,你会觉得很骄傲吗?”面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询问,黄小洪回答说:“现在不会,等再过20年带着孩子来看时也许会吧。”
如今,黄小洪所负责的项目是金上(西藏侧)-湖北特高压直流送端500千伏接入及配套电源送出工程。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金上-湖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配套送出工程,它能实现将金沙江上游苏洼龙水电站、巴塘水电站等电力供应连接至卡麦换流站,并经由这里传输到1901公里外的湖北,满足金沙江上游大中型水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外送需要。
和黄小洪一起负责这个项目的是一支由12人组成的年轻团队。项目经理胡强今年29岁,是2024年作为国家电网委派的东西部人才帮扶的一员来到西藏的。
“刚接到任务时,还是有点怕的。”胡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由于没到过高海拔地区,他在来之前担心因为没办法适应这里的条件而影响工作。不过,胡强还是选择接下了这个工作,“既然是公司选派我,说明对我工作的认可,而且到西藏帮扶也是提升能力的好机会”。
在胡强眼里,黄小洪不仅是靠谱的伙伴搭档,更是一位值得学习的前辈,“来之前我就听同事提起过他,也看过阿里联网工程的宣传片。来到西藏后,更能体会到他们当时的不容易”。
2024年年底,国网西藏电力建设有限公司委派两人一同接手如今的项目。自今年1月起,从前期项目复测到进场施工,事无巨细都需要两人跟踪解决。“别看只是个500kV配套电源项目,从基础浇筑、组立铁塔到跨越金沙江放线等,基本上常用的施工技术在这个项目上都用到了。”胡强说。
项目中最难的放线阶段,即将输电线路跨越金沙江进行施工,档距足有1477米。“江面两侧还跨越通讯线、国防光缆、其他等级在运输电线国道,施工起来需要格外注意。”胡强解释。
事实上,放线一开始就遇到了各种问题,不是滑车压爆了,就是几条导线缠在一起,一处理就需要两三个小时。“我们只申请了7天停电工期,前几天进度慢了,后面的压力就大。”胡强说,那段时间每天早早就赶到施工现场,全程跟踪项目进展,不敢有任何松懈。最终在第六天放线工作达到预期进展,胡强和黄小洪才敢放松下来。
记者发现,胡强和黄小洪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不怕吃苦”就是两人共有的特质。虽然年轻,但胡强已先后经历过包括特高压项目在内的多个重大工程。他告诉记者,干工程没有不辛苦的,“夏季在安徽特高压项目现场,湿热的天气让自己浑身起了疹子,依然需要坚守在项目一线,在宁夏户外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中,顶着风沙天气也要完成放线任务”。
此外,在项目建设中,胡强和黄小洪都格外注重团队人才队伍建设。“干什么事就学什么,一定要动手去做。”黄小洪说,他鼓励项目上的新人边学边干,大胆试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技能。而在胡强看来,他不希望来到西藏只给自己带来履历上的变化,更希望能给西藏电力建设留下点什么,“不管是管理经验还是人才培养,都希望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近年来,西藏电力建设快速发展。2011年以来,西藏重点解决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并着力发展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95%。用电人口从2012年的175万人增加到2024年的近350万人,供电可靠率达99.6%。在这一成就的背后,正是一代代“黄小洪们”的不懈努力,他们将规划从图纸变成高原上一座座坚固的铁塔,用炙热的青春点亮了西藏家家户户。
黄小洪告诉记者,自己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看着铁塔一点点组立起来的时候,“每天都有变化,每天都不一样,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