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体育APP下载在《作品》杂志创刊70周年论坛上素人写作者分享写作感受:扎到泥地里书写摸爬滚打的经验

2025-09-25

  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APP下载

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华体会体育APP下载在《作品》杂志创刊70周年论坛上素人写作者分享写作感受:扎到泥地里书写摸爬滚打的经验

  9月24日上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论坛之“《作品》70年·新大众文艺的文学实践”分论坛在广东大厦举行。

  今年正是广东省作协主办的《作品》杂志创刊70周年。大批来自基层的写作者,从《作品》杂志这片沃土中走出,绽放出独特的文学光彩。一年来,广东的新大众文艺创作更是呈遍地开花之势。唐诗、吴可彦、温雄珍、王瑛、邵一飞、王晚6位素人写作者代表重返他们的文学园地,分享用生活来写作的独特感受。

  分论坛现场发布了由广东省作协与羊城晚报联合出品的系列视频《“素”的,他们在用生活写诗》。该系列视频前后筹备近一个月,辗转北京、福建、广东,深入6位“素人”作家的日常生活,跑外卖、做清洁、在地铁上写诗……影片中细微动人的片段如同棱镜,折射出用生活写作的本真样貌。

  “新大众文艺是时代产物,蕴含人民的无限创造力。”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在致辞中指出,广东正通过“因才施助”扶持素人写作者,“因地制宜”培育“全民写作”风尚,“因文兴业”以文学赋能城市发展,积极构建从“书写人民”到“人民书写”的文学闭环。

  “我们要敞开内心,直面不同的生活经验,以及不同的人对生活、对时代、对人心、对文学认知之间的鸿沟。”《作品》杂志社长、总编辑王十月在致辞中表示,《作品》杂志创刊70年来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宗旨。

  在单亲妈妈的疲惫日常里,唐诗以文字为舟,艰难摆渡,记录下生活缝隙中的微光,成为一名执着的追光者。她在发言中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当主角,但每个人的生活都值得被记录。文学离我的生活如此近、如此美好。”

  盲人作家吴可彦沉着地走上讲坛,面对全场目光,他平静而坚定地说道:“如果我没有成为作家,一定不是因为眼睛,而是因为我不够坚持。”在他看来,素人写作必须“扎到泥地里去”,书写摸爬滚打的生命经验。

  王瑛分享了她从四川乡村来到东莞17年的创作经历。为分担子女压力,50多岁的她成为了一名清洁女工,在昏暗的楼梯间写下身边人的生活。这些泪水中写就的记录,最终汇成8万字书稿《擦亮高楼》。

  刚退休的邵一飞发表在《作品》杂志上的三篇小说,名为《嘿嘿》《嘿嘿嘿》《嘿》。“人生,本来就是可以‘嘿嘿’一笑了之的。”短片播毕,现场响起一阵会心的笑声。谈及小说创作,他将“隐喻”视为小说的顶层美学与根本哲学,“语言本身即是隐喻,世界则是最大的隐喻。小说创作,是一场永无终点的探索,每个终点都是新的起点。”

  一上午,会场播放的素人作家日常生活的影像,与他们从屏幕“走”到真实讲台前的自我剖白,和台下听众、文学同道们的共鸣一起,交织出文学周的感人瞬间。

  分论坛上,主办方还邀请了多位来自国内名社名刊的编辑,分别对6位“素人”作家的作品进行点评。

  从广西到广东,从南海工厂到东莞诗坛,从《追绿皮火车的人》到首部诗集《东江水暖》,温雄珍终于成为席慕容诗歌中那棵“开花的树”。她坦言这一路离不开广东作协和《作品》杂志的扶持。“我们的作品是会影响到他人的,文学可以治愈人,就看我们怎么处理手中的笔。”她说。

  《文艺报》社总编辑刘颋说,《作品》杂志是“托举基层写作者最温暖、最有力的臂膀”。她呼吁文学界摒弃对“素人”作家身份的猎奇,转而“真诚地阅读作品本身”。

  “我是写作十几年,今年才出第一本书的王晚。”王晚陈述了她创作《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的历程,她因眼疾转向体力劳动,在跑单间隙用手机坚持写作。“尽管时间支离破碎,身体日渐磨损,我却感到安心,因为有个活我随时能干,这是我能掌控的人生。”当她说出书中这句自白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对此,《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主编韩春燕也深有共鸣。她分享自身从“新花”到中断写作的经历,感悟“一定是文学选择了你”。她认为,素人写作的兴起是时代因缘俱足,但未来在于个人天分、努力与智慧,鼓励作者“活得精彩、通透”。

  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不要因为素人作家“被看见”,就产生“文学鸿沟已填平”的幻觉。固有的文学界与大众写作者之间仍存在巨大隔阂,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生活的殖民”——当一种声音被过度张扬,便会压抑甚至取消另一种声音。他说:“长期以来,被书写者自身是无声的,文学因此陷入活力枯竭的困境。我们必须站在弱者一边,让多种声音形成‘多声部合唱’,而非独唱,这才能呈现一个公正、合理且真实的世界。”

  新大众文艺写作者代表之一、盲人作家吴可彦在会场“见”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偶像——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小说《推拿》作者毕飞宇。“《推拿》是我写作的标杆、鞭策。”吴可彦语气中夹杂着几分紧张。2020年,他结合亲身经历写下长篇小说《盲校》,初稿发表《作品》杂志上,两年后出版了单行本。

  对毕飞宇而言,眼前这位“90后”腼腆男孩让他想起了创作《推拿》,与盲人朋友畅谈的那段日子。交谈中,毕飞宇轻轻握住吴可彦的右手,“你很久没做推拿了,这是一只稚嫩的手。”毕飞宇回忆,他曾认识的推拿师,由于每天不断地发力,只有极少数人的两手骨头不变形。对此,吴可彦表示已有近10年没做推拿了,为了文学,他离开了按摩床,那双曾为患者缓解病痛的双手,早已有了新使命——书写属于他自己的生命。

  他们从日常创作聊到盲人群体惊人的记忆天赋,继而探讨精神力量如何重塑人的世界。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他会打开一扇窗。或许生活给你们带来了麻烦和障碍,但它也让你们的内心更强大。”谈话最后,毕飞宇为吴可彦送上两个祝福,“我要祝你幸福,同时盼望你正在创作的科幻小说早获成功。”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客服热线: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QQ:1234567890

Copyright © 2012-2025 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华体会体育APP下载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