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记者寻根行丨追寻白求恩战斗足迹感悟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体育APP下载新时代人民军医为民情怀
2025-09-27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APP下载
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白求恩医疗队”在太行山革命老区巡诊。 张彬楠 摄
阜平县城南庄镇大岸底村,80岁的老支书张思亮一大早起来,带着乡亲们清扫道路,不时翘首凝望村头。当“白求恩医疗队”队员的身影出现,老人激动地说:“‘白求恩’又来看我们了……”
阜平,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1938年,国际战士白求恩曾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救死扶伤。战斗烽火中,白求恩在龙泉关招提寺救治军民的身影,永存史册。
岁月流转,这方热土至今传递着温暖的回响。前不久,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白求恩医疗队”再次来到村里,为老乡巡诊看病。
上高速、下国道、走县道、进村道……记者跟随“白求恩医疗队”一路巡诊,行进在太行山沟壑纵横的山路上。
巡诊第一站,来到山西省五台县松岩口村。进入村口,一座青瓦石墙小院映入眼帘。医疗队队员告诉记者,这座小院是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2021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白求恩’回来啦!”旧址前的空地上,乡亲们已经排起长长的队伍,有的揣着病历本,有的攥着药盒。队员们随即展开义诊,亲切接待每名乡亲。
历史深处的镜头,仿佛在这一刻回放。1938年6月,48岁的白求恩来到晋察冀军区,见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司令员,我的战斗岗位在哪里?”第二天,他就奔赴60多里外的松岩口村,并立即投入工作。
一个星期内,白求恩为521名伤员做了诊治;一个月内,他为157名伤员做了手术。他还把松岩口村里的龙王庙改成模范病室,创办了晋察冀军区第一家正规化医院。
“你来了!”人群中,骨科主任步建立与86岁的刘大爷一见面,两人便熟稔地打招呼。步建立告诉记者,他俩已经是老相识了——这是他第8次参加“白求恩医疗队”到革命老区巡诊。这些年,刘大爷常受“老寒腿”困扰,每次巡诊都要来找步建立看看。
精神一脉相承,作风源远流长。就是在这个小山村,白求恩谢绝生活上的特殊照顾,坚持与八路军官兵同甘共苦,吃一样的饭菜。送来缴获的敌军罐头,白求恩都分给了重伤员。
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注意到,义诊队伍中,有一名特殊的“助手”——河北中医药大学学生甄一。听说医疗队要来巡诊,他主动申请加入巡诊队伍。
“再难,他们也从没想过放弃我。”这句线年不间断的接力和线岁那年,身患先天性脊柱裂、马蹄内翻足等多种疾病的甄一,在家门口遇见了前来巡诊的“白求恩医疗队”。
17名专家接力诊治,8场高难度手术,用尽骨科下肢整形矫正的所有术式,让曾被断言“一辈子站不起来”的甄一不仅站了起来,更走进了医学院校,并决心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河北省涞源县孙家庄村的院落内,护士长唐丽娜单膝跪地,为90多岁的张大娘擦脸,动作格外轻柔。
眼前一幕,让记者想起5年前火神山医院的那个深夜:红区重症病房里,一名80多岁的患者生命垂危,唐丽娜坐在床旁为老人擦拭脸颊,戴着三层手套的手紧紧握住老人的手。
“我想让他知道,无论什么时候,军医都和人民在一起。”没有豪言壮语,唐丽娜却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誓言化作了掌心的温度。
夕阳下,太行山脉的轮廓愈发清晰。坐在巡诊车上,回味这温情的一幕幕,记者不禁感慨:初心接续,如群峰连绵,才成就了这厚重而壮美的景观。
河北石家庄,中山西路398号,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就坐落在这里。在当地,人们更习惯叫它的另一个名字——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几年前,河北邢台71岁的闫大爷,因患有喉癌、低蛋白血症、低钠低氯血症等多种疾病,被多家医院断言“挺不过3个月”。他抱着最后希望,找到这家白求恩亲手创建的医院。接诊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李晓明面临两难抉择:不救,患者生命岌岌可危;救,手术风险极高。
“我做过上千台手术,有底气!”经过十几次病例讨论、反复调整术式,先后2次进行肿瘤切除手术,闫大爷最终重获新生。
更让闫大爷感动的是,李主任不仅医术高超,还细心考虑到术后形象观瞻问题,为他做了更复杂的头颈部缺损修复手术。老人的咽部不仅恢复了功能,几米开外甚至看不出是皮肤褶皱还是刀口。
精益求精的技术,源于爱民为民的医者情怀。这些年,闫大爷每年都会选择苹果成熟的季节来复查,亲手选摘一颗又大又圆的苹果带来。他说:“苹果甘甜,就像人民军医的心。”这颗苹果,是患者对医者的最高礼赞。
巡诊前,李晓明又视频回访了闫大爷。看着他脸上的笑容,李晓明耳畔仿佛响起白求恩的话——“我们为什么必须学习好的技术呢?因为好的内外科技术能使伤病员好得快,减少他们的痛苦,减少死亡、疾病和残废。”
“作为白求恩传人,精进技术、造福百姓,是我们的责任。”该医院领导介绍,深化政治整训中,他们坚持刀口向内,从严检视自省,使大家认识到:练就了过硬技术,更要牢记为患者着想的传统。
“少了一条腿,咋去打鬼子?”1939年,只有16岁的八路军战士余新元左腿中弹,战地医生主张截肢保命。正在巡诊的白求恩,仔细检查后决定进行手术,抢救余新元这条腿。几个月后,余新元重返前线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举行。当抗战老兵乘车方队通过时,余新元的左腿依然支撑着他挺拔的身躯。
“使用它,剪断缝合线或肋骨就不需要翻开伤员胸腔,对术后恢复很有好处。”巡诊路上,同行的军医告诉记者,在医院向东2公里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白求恩·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内,陈列着一把白求恩观察鞋匠修鞋受到启发发明的、以他本人姓名命名的肋骨剪——白求恩肋骨截断器。
80多年过去,这把倾注着白求恩智慧和大爱的肋骨剪,依旧闪烁银光、锋利如初。精益求精、造福患者的精神,也在今天的人民军医身上传承。
泌尿外科主任医师邱建宏接诊18岁的患者小倪时,面临着技术选择:传统手术花销少但损伤大,机器人手术精度高但费用也高。
“如何让老百姓少花钱看好病?”邱医生反复论证,最终仅用2条机械臂完成肿瘤切除,既保证了手术质量,又为患者节省了费用。
“手术刀可以锋利,但医者的心必须柔软。”邱医生的这句话,让记者久久难忘。
站在主刀医生办公室门口,患者家属周立峰紧紧攥着装有2000元钱的信封,徘徊踱步。
患有气管肿瘤的老母亲即将手术,尽管医院再三强调拒收红包是铁纪,可他还是觉得不托底。犹豫再三,周立峰还是敲开了门,把信封放在桌上转身就跑。
“手术很成功!”5个小时的焦灼等待后,母亲被推出手术室。周立峰热泪盈眶,压在心头的大石头落了地。
回到病房,护士长魏英粉将一张住院费押金条递给他:“周大哥,这是咱老百姓的医院,可不兴这个。”看着押金条上多出来的2000元钱,这个44岁的汉子泪流满面——这笔“心意”,已存进他母亲的住院费里。
“把患者的‘心意’存进住院费,记录在‘廉情日志’里,这个做法我们已坚持了十几年。”魏护士长打开一个笔记本,向记者讲起了“廉情日志”的来历。
“有些病重患者家属觉得人命关天,怕不‘表示表示’医生会不用心。我们最开始强硬拒绝,结果反倒让患者家属产生误会,还加重了他们的焦虑。”魏护士长告诉记者,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便用“廉情日志”的办法,采取“记录-存缴-告知”的方法,既守住了清廉底线,更温暖了群众心窝。
这一幕,与历史何其相似!时光回溯到86年前的那个夏天,在唐县和家庄,白求恩主动上门治好3岁儿童史鸿兆的腿疮后,婉言谢绝了史鸿兆全家送来的一篮子鸡蛋、红枣,留下“八路军为群众看病不收礼”的赤诚。
从“不收一个鸡蛋、一颗红枣”到一本本“廉情日志”,变的是时代背景和表达形式,不变的是医者对清廉底线的坚守,是“人民军医为人民”的根本宗旨——
“白求恩式好军医”张笋从医17年,立下“不收红包、不收礼”的铁规矩。她身患绝症仍忘我工作,上交11000元特殊党费资助贫困患者,临终前留下遗嘱,将双肾和肝脏捐献给3名急需救助的患者。
整理张笋遗物时,人们发现一个本子和一个药匣子。大家翻阅本子看到,上面详细记录了100多名患者的姓名、病情和联系方式;打开药匣子发现,里头塞满了停服半个多月的化疗药——她担心服用化疗药会影响捐献器官的质量。
如今每逢祭日,总有张笋救治过的患者,带着她生前爱吃的小咸菜、三鲜馅饺子来祭奠她。
“这是我唯一一次没忍心拒绝的。”在神经内科老专家冯连元办公室,几颗干巴巴的核桃摆在显眼位置。冯连元感动地说,前段时间,患者李大爷背着自己种的大半袋核桃,从40多公里外的乡下赶到医院,向他表达感激之情。
当冯连元双手推开编织袋时,发现核桃已被汗水浸透,已到嘴边拒绝的话又咽了回去。“核桃我留下几个,苦荞茶你带走。”临别前,他把新买的几盒苦荞茶送给李大爷,反复叮嘱,“这个有降‘三高’作用,咱俩这个年龄都得注意。”
从白求恩的赤诚到“廉情日志”的细致,从张笋的奉献到冯连元的温情,一代代军医用行动证明:清廉不是无情而冰冷的,而是充满温度的坚守。
“敬佑生命,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周立峰母亲出院那天,正碰上新入职医护人员在医院白求恩雕像前庄严宣誓。誓言声声入耳,让他想起了魏护士长的话。
清晨的阳光,洒在白求恩雕像上,折射到医护人员的白大褂上。望着那片纯净的洁白,周立峰仿佛看到了白求恩当年的身影。
他说,今天,医护人员身上的白大褂,同当年白求恩身上的白大褂一样纯净、洁白……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在晋察冀战场以身殉职,为他写下了著名的光辉篇章《纪念白求恩》。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同我军民一起浴血奋战,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白求恩精神,成为当代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高尚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
如今,白求恩精神在新时代人民军医身上发扬光大,也启发我们思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都坚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