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体育APP下载百卅学府 向新而行——写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
2025-09-28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APP下载
仿佛被命运之力牵引着——刘秀云登上飞机准备去剑桥大学时,没有带走导师送的天津大学毕业纪念印章,她说:“我会回天大的。”此后,她先后在剑桥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求学、做研究。有人猜测,这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可能不再回来。
2021年,刘秀云如约回到母校执教,成为我国神经重症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交叉领域青年领军者。她说,少时立下天大的志,正在慢慢成真。
天津大学,这个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基因里,流淌着“兴学强国”的志向。诞生于甲午战败、国运衰颓的晚清,中国人自己创办大学,是当时国人明耻图强,兴学救国的新路。如今,跨越3个世纪,从北洋大学到天津大学,“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如同历史深处的回响,牵引着一代代天大人,怀强国志,成兴国才,向新而行。
在这所学校130岁生日前夕,年轻一代天大人用多项全球领先的突破性成果为其庆生:脑机接口技术率先挺进重症领域、新能源化工催化技术刷新世界纪录……
“天大人必做天大事!”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在开学典礼上鼓励新生:“以‘始终’之志,赓续国之大学的百卅辉煌,不忘为何而来,明白向何而去。”
刘秀云回国时间比计划迟了一些。她以惊人的学习能力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英美两所顶尖名校的博士课程和博士后研究后,母校天津大学给了这个刚30岁出头的年轻人英才教授的教职。出乎所有人意料,她提出申请——“我还想再学两年,学明白就回来建新学科、教学生。”
为了早点回国,她同时跟着3位导师做3份博士后工作,在实验室忙到凌晨两点,早上7点半又准时出现。回国第一个学期,她一口气开设了5门新课;她至今保留着求学时的习惯,喜欢一路小跑,时间控制精确到分钟。推动着她不敢停下脚步的,是身后加速奔跑的国家。
75年前,在美国任教的我国精馏分离学科创始人余国琮终于等到回国机会,他不得不采用“障眼法”辗转取道日本等地才得以返回。彼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人才。匹兹堡大学承诺给他升职加薪,这位经历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年轻人想为国家争一口气,他说:“这不是我人生追求的目标,我本来就立志科学救国。”
他在天津大学建立起精馏实验室,周恩来总理嘱咐他“别人卡我们脖子,要争一口气”,于是他带领团队昼夜攻坚,自主研发重水精馏分离技术,支撑了让中国人挺起腰杆的“两弹一星”事业。
如今,世界格局已变,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天津大学化工学科,位列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记者注)全球前万分之一的顶尖位次。
延续百年的化工学科始终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研发出青霉素结晶新工艺与装备,打破国际技术垄断,让“救命药”走进千家万户。她说,心里装着国家的需要来工作,是一种幸运,“当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那种欣喜无法形容”。
“下一个百年该往哪个方向走?”天大化工学院“80后”院长范晓彬一直在思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下,我国正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国家发展的方向,就是我们布局的方向”。
为了摸清产业发展需求,范晓彬带着团队经常奔波在实验室和企业车间之间。这是先辈延续下来的传统,“化工是连接基础前沿科学跟工业生产的桥梁”。他尝试推动人才评价改革,调动更多青年人才积极性,“一个副教授做了大量企业研发项目,解决了产业问题,应该给这样的老师更大发展空间”。
青年教授王跃飞在几年前就敏锐地捕捉到“风向变了”:曾经有一段时间高校评价体系侧重发论文,而现在特别鼓励“做有用的研究”。他认为,“高校的研究应该给产业赋能”。他尝试把人工智能技术用于蛋白结构的设计,和团队几个年轻人一起成立了公司,目前已获得首笔600万元天使投资。
今年9月,天大在职称评定中增设“科研为主型(科技成果转化类)专业技术职称”。这让范晓彬感到欣慰,在他心中,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以“产业需求就是科研课题”为己任的使命感,始终如一。
不久前,天大主校区翻新了主校门,其标志性的外观不变——从外侧和内侧看完全一样,提醒每个走进这所高等学府的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要表里如一。
正对着校门的广场上新立起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与另一个校区的校训石遥相呼应。这是当年28岁的法学家赵天麟执掌北洋大学后提出的校训。他认为,“是”不仅是科学的真理,更是学生全面发展之“是”,民族复兴之“是”。后来,中国近代水利事业开拓者之一张含英校长把“实事求是”校训悬挂在办公室,在后面提出著名的三问——“懂么?会么?敢么?”
一个多世纪来,“实事求是”浸润在天大人代代相传的精神气质中。他们把“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誓言写进校歌中,一代代传唱。校歌诞生于国难当头的抗战时期,为了解决当时中国的工程问题,这所大学努力扩充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工科专业,也深刻影响了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院长邾继贵回忆,自己跟着叶声华院士求学时,先生时常教导:要找到真的问题,要做有用的仪器。为了准确把握工业在线测量新需求,师生不断深入产线现场研制仪器设备,“现在我带学生,也延续这份传承”。
年轻学生问他:“怎么才能创新?”他说,创新从不是“灵光一现”,而是“笨功夫”里的坚持。早年为解决我国大型装备制造急需的大空间精密数字化测量技术及设备,他们从零开始,探索15年,自主研发出支撑国家重大装备高性能制造的关键仪器。在他心中,“实事求是”,是实验室里不灭的灯,是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是跌倒了再爬起来的韧劲。
后来,叶声华和邾继贵的学生郭寅创办了易思维科技公司,核心团队成员均是从天大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走出来的年轻人,他们共同致力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智能制造领域提供完整的机器视觉解决方案。
天津大学教授崔广涛回忆,20世纪50年代,自己和当时很多青年一样,实在受不住国家未来宏伟建设的“诱惑”报考了水利专业。这些人随后投入了三峡、雅砻江等国家超大型工程建设。
时任水利部总工程师的天大校友袁国林投身三峡建设,上任第一天写下“一生追着江河走,酸甜苦辣不回头”的句子,一干就是十年。
今年34岁的王佳俊已经跟着导师追着大江大河跑了十年,跑遍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现场,一年里有200多天“在工地里搞科研”,他也从学生成长为教授。在高寒缺氧的大坝施工工地,要克服的困难很多,“伸手接了根线,手就冻僵了”。看着坐在辗压机里长时间作业的工人,他觉得自己一定要快马加鞭。
他所在的水利工程智能建设科研团队是一个面向极端条件巨型水电工程的年轻科研团队,正在金沙江上游研究无人大坝智慧建设方案。
得益于天大推出面向青年人才的U35计划,王佳俊32岁那年被聘为正教授。正因此,这位青年科研工作者承担起国家重大基金项目的一个课题,研究无人大坝智能感知方向。他感到幸运,“我们一直在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在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看来,130年过去,这所“其命维新”的大学初心不改,这片求新求变的土壤不断抽出新枝,“始终保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担当”。
130年校庆前夕,创立“继起者规式”的天津大学又一次提出新命题——从未来到未来。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解释,前一个“未来”,是立足当下对未来社会需求的洞察,据此开展教育创新,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后一个“未来”,是学生凭借获得的能力与知识,在未来社会中引领行业发展,创造新的价值。
在杨贤金看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变革中,培养更多国家战略急需的领军人才,是这所百卅学府刻不容缓的时代责任。130年前建校伊始,北洋大学首开律例、工程、矿务、机器学门,为救国培养专门人才;今天的天津大学面对“未来”之问,思考的是如何培养“强国一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合成生物学专家元英进有个明显感受:20年前,在生物化工领域,学得最好的那批人大多选择出国深造,但现在这已经不是多数人的选择。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在中国从零起步,追跑、跟跑,如今已经和国际同行一起踏入“无人区”。他相信,现在培养的年轻人,将来必然是能在最前沿领域和世界高手“掰手腕”的人,“未来的科技自立自强,要靠年轻人”。
天大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全国第一个合成生物学课程,元英进带着学生一道加入了全球合成基因组学研究旗舰项目Sc2.0计划,向人类未知的领域发起冲击。计划带头人杰夫·伯克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天津大学元英进教授的加入推动了这个项目的国际化。今年4月,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学院成立,成为天津大学最年轻的学院。
天大师生在国际前沿项目中展示出超出想象的创新力。发表在顶尖期刊的文章里,出现了大二、大三本科生的名字。该学院副院长李炳志算了算,“团队平均年龄也就二十七八岁,我们摸索出一条全新的本硕博学生培养路径”。
元英进认为,这些年天大合成生物学发展的最大成果,“其实是培养了人才,积蓄了创造未来的力量”。
3个月前,天津大学发布“新工科领军工程”的计划,这项计划瞄准11个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包括集成电路智能芯片与微系统、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柔性电子、地球系统工程、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超常规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工程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就不叫工程师。”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副主任孙涛清楚,比做出精良的设备更迫切的,是培养出一大批支撑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人才。
他认为,推动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是“新工科”的必经之路,不仅要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更要有为国奋斗的情怀和信念,“他们见过真实的企业生产线到N的完整研发过程,对创新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2024年,天津大学开设了全国首个脑机接口专业方向,为中国培养医工交叉的未来科学家。“我们需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运用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的能力更重要。”作为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主任,明东希望在这些未来领军者身上看到“实事求是”的精神传承,“求仁求是,救人救世”。
在他看来,今天的年轻一代不是在追赶技术浪潮,也不是简单技术变革,而是“定义未来变革”。